在3月27日開幕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一批“硬核”科技成果集中亮相,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25中關村論壇重大科技成果接連發布。
來自清飛科技的仿生機器人妮婭在服務臺向來賓招手示意;宇樹科技的GO2機器人在會場內靈活穿梭;梅卡曼德的Mech-GPT多模態大模型賦予機器人具身智能大腦,讓機器人能聽懂人的指令、完成分揀工作……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年會現場看到,今年的論壇年會多了不少機器人“參會”,更多的技術創新成果正在進入產業、走進生活。
產學研協同發力
在年會開幕式上,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竇賢康發布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主要分布在數理天文信息、化學材料能源、地球環境和生命醫學等科學領域。獲評項目包括嫦娥六號返回樣品揭示月背28億年前火山活動、實現大規模光計算芯片的智能推理與訓練等。
開幕式還發布了10項2025中關村論壇重大科技成果,“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建成入列、北京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成果、北京重大開源成果等在列。
上述重大科技成果既有學界身影,也不乏產業龍頭的參與。如“北京重大開源成果”的發布單位包括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理想汽車、智譜AI、面壁智能等。小米汽車、小米科技、快手可靈AI等11家公司、機構和單位成為“北京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成果”的共同發布單位。
在年會展區,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產品背后,是科技、金融和產業的緊密結合。
北京耐德佳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展出的XR智能眼鏡小巧輕薄,將VR頭顯模組厚度降低到傳統方案的約三分之一。該公司技術人員介紹,公司由北京理工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中國科學院博士團隊及資深光學工藝師團隊共同創立,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此前接受過中關村發展集團的多輪投資,如今,該公司已經成為聯想、惠普等公司的智能眼鏡光學模組供應商。
人工智能成為焦點
人工智能是本次年會的焦點,新興科技項目“劍指”人工智能。本次年會的前沿大賽板塊吸引了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的3200多個項目參賽,海外項目超四成。人工智能參賽項目812項,占比達到四分之一,在腦機接口、基因治療、人形機器人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高水平創業項目。
“在過去30年數字技術興起過程中,人工智能的發展是最新浪潮。2017年以來,與生成式AI相關的專利增加了800%以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鄧鴻森表示,中國是人工智能領域領先的專利申請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在年會全體會議上表示,在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爆發式發展階段,需要更高的算力。算力是剛性需求,需要更高的存儲密度和更低的能耗,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就包括量子計算機。“基礎研究的發現往往會催生一些革命性的工業技術,但是從科學發現走向產業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量子信息這種高科技領域,這一點表現得更加突出。要統籌好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商業化的關系,統籌好長期和短期的關系。希望有一天,通用量子計算機項目能真正應用在人工智能領域。”薛其坤說。
人工智能也將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的培育與轉化。“人工智能是非常好的工具,也是一個新的科研范式。”中國科學院院士馬余剛表示,他所在的復旦大學,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將人工智能與科研結合,已在多份頂級期刊發表了研究成果。他相信,通過人工智能和不同學科的研究,能夠產生一些新的交叉成果。
以知識產權為創新生態基石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正重塑全球的經濟格局。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就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創新生態的‘基石’、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器’。”北京市副市長孫碩27日在本次年會上說。
國家知識產權局黨組書記、局長申長雨介紹,根據最新統計,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已經達到484.6萬件,是世界上首個突破400萬件的國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4件,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預期目標。
“知識產權已從創新活動的外部激勵,轉變為生產要素高效配置的內在邏輯。”北京市知識產權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馬一德認為,在供給側,應重點支持培育高價值專利。在需求側,要突破轉化障礙,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機制。在環境側,則需重新審視“最嚴保護”的政策導向,既要嚴格保護,又要防止權利濫用,在保護中促進公平競爭,在保護中優化營商環境。如何通過完善知識產權制度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申長雨表示,國家知識產權局推動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探索構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制度規則,發布人工智能專利申請相關指引,開展數據知識產權地方試點,推動建立相應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暢通流動。
“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加快構建專利轉化生態。”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表示,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利在我國專利總量中占比約四分之一,是我國高科技的創新策源地。要構建專利轉化生態,重要的是通過市場化機制,讓知識產權代理機構、數據和信息服務機構、知識產權交易機構、投資機構、金融機構等形成生態圈。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猜你喜歡
-
游客在進入北京環球度假區時須核驗北京健康
具體如下:北京環球度假區繼續按照相關政府部門的限流要求,以預約入園的形式加強人流動態監測和...詳情
2022-04-28
-
南非徐霞客在云南:從行萬里路到吃百碗米線
題:南非徐霞客在云南:從行萬里路到吃百碗米線的文化之旅杜安睿來自南非,是一名國際注冊會計師...詳情
2022-04-10
-
廣州新增3例本土確診病例雙層觀光巴士全部
廣州新增3例本土確診病例雙層觀光巴士全部停運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21日公布的信息顯示,過去...詳情
2022-03-22
-
北京環球度假區將開啟環球中國年在表演隊伍
北京環球度假區將開啟環球中國年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環球度假區獲悉,2022年1月22日至2...詳情
2022-01-17